目前分類:文學。藝術。設計 (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小小孩。這道理以前知道,最近才開始能去感受,體驗。

 媽媽不抓狂

現在的我,即將成為新手媽媽,對於小籠包的誕生以及期待(我知道我不該有期待,因為她有她的人生,我要放下掌控),希望給她有愛的環境與世界,所以我看了這本書: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媽媽不抓狂,寶寶好聽話。花了一個晚上看完,體驗到除了有更大的愛的能量能給肚子裡的寶貝之外,連我自己也有被深深撫慰的感受。

 

三年前,開始接觸心靈成長的路程,我也在一連串的學習中接觸了與人溝通的引導式對話方法,沒想到會在這本可愛的育兒書裡面重複被提醒。小北鼻很早就會聽,也會以不成熟的方式學會表達。如何跟寶寶溝通互動,讓寶寶聽的懂,也學習寶寶語言,已經變成我的燃眉之急。

 

每個人都需要被愛,也需要去愛,這在將成為父母時可以更深刻的去感受,而這個核心也一直是這本書的重點。區分了支持與幫助的不同,原來讓小籠包輕鬆成為獨立個體並覺得有人關愛會是比想像中簡單的功課。

 

不只把焦點放在肚子裡的孩子身上,同樣,我也把焦點轉回我自己的內在裡。在閱讀的時候,不停的有著這些念頭:

 

唉呀,

原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被愛包圍著啊!

原來我一直想不通的是這些啊!

原來我不知不覺已經遵照著書中建議的原則去給了周圍的人溫暖啊!

原來我也曾經如此掌控,並無視著別人與我的不同!

 

很多人事物都有360度的不同風貌,如何用五官去感受,體會,瞭解,觀察,甚至就算不瞭解也能尊重不同角度延伸出來的風景,對我來說是這麼簡單卻又花了好長時間尋找的原則。這道理很像是你眼中的優點也許是我眼中的缺點,其實人與人之間只是不一樣,沒有對錯。

 

這個想法曾經解救了我,在一段憤世嫉俗的人生時光中。

 

一本簡單的育兒書,讓我想了好多。

 

回頭稍微推薦一下本書重點,

1. 美好的親子關係

  作者認為,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有三個不可或缺的方法:
  (1)親子之間有穩固的互信基礎(共鳴)
  (2)「支持」比「幫助」更重要
  (3)父母要快樂過生活

2. 用肯定句,鞏固孩子的自我認同

  「少用〝不〞〝No〞,多用正面思考話語」

3. 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

  (1)愛的話語:「好喜歡」+肢體接出,帶來幸福
  (2)打招呼的話語;「我開動了!」享用美味的餐點
  (3)感謝的話語:一句「謝謝你」,帶來甜美的笑臉
  (4)請求的話語:孩子很喜歡「拜託」和被依賴
  (5)道歉的話語:能坦率說出「對不起」的孩子

推薦給不止要當媽媽的大家,這是我現在生活中的功課,期望大家都能擁有快樂健康,正面的人生觀,美好的生活體驗。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法國設計師推出一連串兒童用尺度的設計傢具,我第一眼看到,最喜歡那種質樸灰色又柔軟的texture!

photo via dezeen

在大學發想的設計方法,那時後還沒開竅,不太懂得替一個設計注入生命,
現在看到設計師把一整個系列的傢具號名為Playtime,就差不多知道這個設計的靈魂了。

 為什麼我第一眼就看到質樸柔軟的直感,它傳達給我一種很實在而且訴求很清楚的感受,
 

photo via dezeen
 
看到這張圖片,覺得一切無須再說。 

太久沒有寫設計類文章,資料蒐集的也不夠完整,不過這是我今天看到的好物,分享一下...
by the way,人家想要那個收納櫃啊!!!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The Uncommon Reader

非普通讀者,其不普通之處在於在現在這個年代,沒有一個人,身分、地位(再怎麼努力)就能夠成為書中的女主角。

因為她是女王,溫莎王朝之下獨一無二的產物,「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聯邦之首,信仰的守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註1)

拿到試讀本之前,我才因為剛參加完自己的畢業典禮從英國回來,很巧合的在這次旅行特地參訪了書中人物的居室,溫莎古堡,也因此,此讀本在閱讀起來格外鮮明。


噢~女王她家外面觀光客真的很多哩~(我也是)

除了關注書中”女王與書”的關係,我更加專注在女王性格以及性格養成的環境上,在英國待過的那段時間內,總親身領教了些英國人性格,孤傲(exclusiveness)、保守(conservativeness)、講究文明用語和禮貌、注重隱私(privacy)與獨立自由(individualism)甚至到有點孤僻又緘默。(註2)在書中,處處可見我們可愛的Queen把大不列顛人的特殊性格發揮到極致。

”她知道,因為自己總是喜怒不形於色,不管何時何地總叫旁人誠惶誠恐。”(p14)

而地位特殊的女王又因為身為王朝的領頭,更多加了一點許多人都缺乏的責任感以及平民百姓無法理解的特權與束縛,造就在她與書的關係中極為獨特的聯結亦或反之的鴻溝,這點也可以從這本書所透漏的訊息清楚的看到。

“對於珍 奧古絲汀,女王有一道純屬於她個人的障礙。說穿了,珍 奧古絲汀妙處全在於書中那些細膩、微妙的社會階級差異,而女王因為自己所處的特殊位置,反而十分難體會那些差異。…….因此造成閱讀上相當大的困難。”(p63-64)

這正是本書帶來最大的閱讀樂趣,我們從另外一個人的身分,去滿滿咀嚼閱讀所帶來的細膩感受。雖然在翻譯上有些許令人唯心一笑之處,像是在想像女王說出”朕”之詞所帶來頗有古代帝王架式的違和感;吾縱有心亦不能言這樣的文言文出現也添加了此書古怪深度的趣味。

除此之外也有些荒誕的情節,像是跌入書海中而無法自拔的女王,”出巡”路上一面盯著書中文字一面卻像機器娃娃一般履行揮手義務;勤於筆記卻被侍從們當作得了阿茲海默症,只好利用書寫來記憶;勸說女王勿沉溺書中,卻在會面時自行睡著的高齡爵士…,有著劇本創作背景的此書作者,亞倫.班奈(Alan Bennett),把書中角色的形體與行動舞台化,讓我讀起來腦子充滿了許多畫面感。身為一個普通讀者看完”非普通讀者”之後,這些書中插曲依舊讓人嘴角上揚,我個人頒給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獎盃!


原來女王就是在這裡看書、玩狗、種花種草呀~(現在開放參觀,女王真正的居所是不開放的)

不過,看完以後還是有點小遺憾,不過是對自身的勉勵。書中引用了太多經典作家名句,經典作家們的名字還有電影、舞台的描述,如果不是對英國文學稍有認識,恐怕對這本書所引發的感觸會感覺永遠少了那麼一點。還有,從書中連結到另外一本書的世界,也許是本書帶來的潛藏意義,因為我到現在還有點置入性的想要去搜尋書中所提到相關的許多題材哩!

讚歎!此書對於推銷英國文學手法真是高明極了!(作者本身一定料很多...)



非普通讀者  The Uncommon Reader

    * 作者:亞倫.班奈
    * 原文作者:Alan Bennett
    * 譯者:陳建銘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3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858796

註1.    伊莉莎白二世,維基百科 viewed 31/Jul/09
註2.    孤傲的英國人性格  viewed 31/Jul/09


ps.在本書中最後一段留下了女王所給的謎題,她會不會因為由讀書的角色跳入寫書的角色呢?(詳下方引用)雖然我推斷這是作者的惡搞,不過,身為一棟歷經萬物的活動圖書館,不"親身"留下些什麼就太對不起世人了…(笑)

“2008年,英國王室高級消息來源稱,82歲的女王已經改變了「永不退位」的承諾,她計劃在2013年自己87歲時正式退位,從而將王位傳給查爾斯王子。王室消息來源稱,女王已經告訴查爾斯王子,她準備讓他提前成為英國國王。但女王本人目前尚末證實這一點,亦有外界對女王將會退位的說法抱有懷疑。而白金漢宮發言人則表示女王過去一直表示,她不會退位,她的這一觀點目前並沒有發生改變。” - 伊莉莎白二世,維基百科 (註1)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正妹有三寶:嗯嗯、呵呵、去洗澡,小徐有三寶:相機、正妹、沒得搞!!」—徐聖淵

會認識小徐,不是因為我是正妹,是因為他很有禮貌的在英國留學生網站上諮詢相關的學校資訊,身為一個別系的學姊(硬要抬高自己的輩分),我卻一直覺得他懂得比我多很多。應該是說,雖然他年紀比我小,卻在藝術上比我有自信也更有想法。記得我跟小徐說過,他是個很會sell自己的人。他從不避諱自己拍照拍的好這件事,只是後來才知道他原來剛學攝影的時候曾面臨洗不出能看的照片及接到笑不出來成績這件事情。只要被老師一誇獎就會跟我分享,得獎也一定到處宣傳,看著我msn上面的list,總能一眼就看到這男人的暱稱有多麼閃光...(但絕對不是他把到正妹這件事…)


你沒有打上電話號碼要怎麼call you呀?(笑)

有時候,我不禁會想到"搭撥郎只剩下一隻嘴"這句俗語,然後再把這句話套用在msn那端的這位熱血男兒身上,可,偏偏這人拍的照片我還覺得真有料。我是女的,對於素有正妹攝影達人的小徐拍出來的每個年輕美眉興趣不大,(幹麻一直給我看我年華老去的證據呢,這跟他老是望著自己的正妹麻豆被男友載走的感覺差不多呀~)但是,他拍出來的青春少女卻不讓人生膩,青春活潑自然,對!就是因為自然才讓我不覺得這種攝影風格膚淺。而且,他總讓我想起蜷川實花這個日本女性時尚攝影師,並不是說風格相似還是什麼的,總覺得小徐的照片流露出的濃厚色彩,引發我視覺的味蕾跟蜷川實花給我的感覺很類似。


無疾而終的愛戀之一?

鮮艷(this is you,that is me裡面所用飾品服裝搭配出來彩度很高的畫面)、大膽(讓正妹在他宿舍裡面赤裸裸的對他敞開心防,還貼了一張小徐正宗大頭貼在米分糸工女乃豆頁*上面,可惜就他的說法是他撲不倒那個麻豆…)、個性(自費出版陌生人封面上用捲筒衛生紙纏身感覺很酷)、自信(脫光只拿衛生紙盒遮住重點的黑白照)…

「我總是在想,如果我有計畫的時常去拍攝某些人,我就永遠不會失去他們。然而,我的照片卻是所有我曾經失去的證據。」—Nan Goldin

那是他為自己出版的攝影集所用的引言,我想這是他開始攝影旅程的動機之一,就是因為得不到,所以要把握機會讓得不到的某種東西緊緊保存在自己身邊,與自己有所關聯。他的我一個人拍正妹,不僅只是在拍一些青春的留念,更可以感覺到他拍到自己的寂寞。


空間中的黑色氣球是一個黑洞,是個寂寞的聖淵...(雙關語?冷笑話?)

到目前為止,我只跟這位青年才俊見過兩次面,我覺得他這個人很簡單,很好理解,在他的專業上很有深度;這個人很快熟,話題很廣又很葷素不忌,身上散發一股很有內涵的特質,但又具有好人的能量,在他做為炒熱氣氛的開心果背後,隱約感受的到淡淡寂寥,要用高能量讓自己本身能發光才能讓大家看到他,如同他碩士時期作業的保護色系列,不停吶喊著keep the eyes on him,這就是我眼中的小徐,這個年輕人正開始持續發光發熱,而且成功的吸引了許多目光,而我相信他的瓦數還會持續上升中。(就溫室效應而言還真是不環保…)


已經有很強烈的敘事能力,我一直都挺喜歡這幾張相片

總之,祝福你,孩子,並且祈禱你早日談場戀愛。

*請參照AV達人網站常用之形容女優外型姣好之某種專業形容術語…

all pictures are from 徐聖淵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瑞典建築師完成一個dance hall的建築設計,在平面上,建築外型非常強烈的經由一條線對剖成兩個三角形,但是立面卻是很完整的長方形元素,材質的選擇為灰黑色混凝土以及反射性強烈的強化玻璃,這樣的建築外觀可反射出基地四周的敷地條件。



對這棟建築物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非常強烈的語彙:樹林意象。這一棟建築物是佇立在pine trees之中的。以往在學校做景觀設計的時候,基地調查是設計根本,設計的內容物很難無中生有,都得經過都市紋理,比如說是街道的排列或是地標物形成的軸線來作為基準。這棟建築物可能推翻了我的既有印象,空間的平面軸線是建築物本身所產生的,在散落的樹林中產生強烈的存在感,但建築師卻也利用自然元素,在此我想是"樹林的輪廓"為表現手法,在建築物內設置了許多垂直的建築語彙。



其實我搞笑的腦袋看到建築物照片只想起了我最喜歡吃的竹筍,但不可否認的這種簡潔俐落風格依舊深得我心。



參考閱讀  Mirage by Kjellgren Kaminsky Architects


Mirage by Kjellgren Kaminsky Architects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關心環保,關心政客操縱,關心法規的人可以去看看的好文章。
荷蘭建築師歐道斯(Koen Olthuis)的漂浮屋 (by warehouse)

唉呀我想起了宜蘭的水上之家......XD

最近某建設公司廣告預算大砸的"OO能,XX能,在台灣只有BB能",真是聽到耳朵有點長繭。雖然我也是靠房地產吃飯的產業,不過我個人對建"商"還真是沒好感。貸款買地建設賣出,中間的土地價值轉換成住宅價值不支翻了多少倍。昨晚又看到一個新聞,慶城街附近準備建設一區台灣史上酒店式管理超豪宅,一坪要價160~180萬,一戶約四億。老實說,一個建設公司要餵的嘴巴的確很多,建設公司員工,營造公司員工,設計公司員工...等等,但是這四億的數字怎麼來的,就像是政客收回扣、行賄、似乎是曖昧的不能說的秘密。"炒作"這一詞果然是跟"房地產"緊緊相連。

病態!

前一陣子針對建設公司二工這個議題請教了老闆,現在新的建案都會有門廳、迎賓車道、梯廳等等的設計規劃。停車場要設計成迎賓的第二門廳,於現行法規是很難通過的,因為中間牽扯了消防法規,停車獎勵...BLABLA等等複雜議題,因為太過複雜我也解釋不清,跳過。(←不求甚解的老毛病)...所以好像很多建設公司都會先行第一次施工,讓建築結構符合建築法規,通過檢查以後才進行(某種程度上)違法的二次施工,最後變成美輪美奐的室內使用空間,可是在消防上安全嗎?還是要讓人去質疑一下這種問題。

從生態,建築法規跳到上述的議題,還可以多衍伸出一個室內法規被背離的topic,前幾年相當流行的挑高型住宅,常常被人家拿來對切成為兩層式夾層的住宅空間。唉!都要怪台灣人生存空間太少了,不得已只好不停鑽漏洞求好處...

好辛苦的生存之道!

參考閱讀: 四億豪宅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相當久沒有更新,一直忙著面試,面試八家只有一家有回應,拒絕掉以後就沒有工作入手了,啊~~~孽緣啊~~~簡單紀錄一下最近的生活,雖然還不急著工作,天啊!我真幸福!但是米蟲生活簡直叫人坐立難安。老弟最近想辭職去考公職,讓我不禁擔心當全家大小的收入只剩單一來源...我看還是積極一點好了,最近要準備上課考証照,心裡卻狐疑著有了證照又怎樣。練習三D總是遇到瓶頸,身邊的朋友都叫我認命快去繳錢上課,自己閉門造車的車永遠四不像...Well,什麼都要錢的日子,沒有過不下去但也不能很爽快。回台灣,金錢壓力變小,因為不用付房租,但是人情世故的壓力變大了,畢竟米蟲是滿礙眼的...Q____Q...


米蟲去YORK觀光時,絕沒放過的betty茶屋;這絕對值得去造訪一次。(不過看到價格會哭著跑出來就是了...)
pic by 邱顯懋 (←大爺自認為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不用閃光在室內拍照技術是比我好很多啦~)

今天想來介紹一個很棒的網站,1ST OPTION,裡面介紹很多倫敦chic的特色店,吸引我過去看的是一間位於 SE22的 tea shop。(S=南方;E=東方,大致上可以猜出來這應該是倫敦東南方一二區的店家,果真一google以後,離我以前的家真近。)英國是個下午茶發達的國度,建築物古老擁有獨特風味,在古蹟內輕啜EARL GREY搭配下午茶點心塔消磨一個下午時光非常美好。倫敦下午茶對(前)窮苦留學生來說是很昂貴的消費,也因此待在英國快兩年的時間內我去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也因為機會不多,每一次的下午茶會都會變成記憶深刻的回憶。


pictures from SE22的 tea shop

這家極度CHIC,讓我想買張機票飛回倫敦的 tea shop 有幾個特色:
.Boudoir style tea shop 小婦人閨房般的飲茶間
.Mosaic tiles 美輪美奐的馬賽克磚裝飾 (看了照片會發現花紋真的很漂亮,不是隨隨便便的馬賽克磚呢!)
.Separate Morrocan style room 摩洛哥風格的獨立廂房
.Spiral staircase 優雅的螺旋梯
.Shabby chic 陳舊但帶有古味的別緻裝潢
.Quirky 有點詭譎但充滿新鮮
.Closed on Monday 星期一不開門,千萬不要白跑...


內裝其實滿簡單的,大紅色的坐椅傢俱吸引住了目光。


雖然英國的綠茶被我認為普遍不及亞洲,但是紅茶卻還是很棒的選擇。尤其是伯爵奶茶(earl grey)更是生活必備!


無壓力的空間及色調,後面還有暖氣,冬日想必非常舒適。




這麼可愛又煽情的菜單,不知道是出自於哪位廚師的巧意?


絢麗又典雅的空間,待在裡面呼吸都會很平靜吧~






相當用心的馬賽克磚牆面




捨不得走出來的廁所


我要一個這樣的客廳讓我辦party~~

這一系列照片看起來都沒有什麼真實感,夢幻又向圖畫般的質感在親身蒞臨後說不定會有更特殊的感受,我想在倫敦的朋友們有機會快去逛逛吧~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真的真的~~這部電影不看不行~~連大學同學Y先生看完都眼角泛紅,真感性啊~

日本地區的官方海報,粉紅色櫻花色調,看起來好像和果子好好吃~

"...直接點出主角職業,並用淺粉紅色做為主要色調和成,充分呈現出這份職業的莊重與電影的清新感動" by 送行者台灣官網

劇情簡介 from Yahoo奇摩電影介紹

請您輕閉雙眼 讓我送您走完最後一程。

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因樂團突然解散而放棄演奏家之路。失業的大悟於是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回到故鄉山形縣,在 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前往應徵,意外當場獲得錄用。詳問之後,大悟才知對方徵的是禮儀師!禁不住社長(山崎努飾演)半強迫半利誘說服, 他不情願地開始這份工作。初時大悟十分恐懼排斥,還得應付親友的誤解、週遭的鄙夷,讓他數度興起辭職念頭。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後,他漸漸瞭解到禮 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並重獲眾人尊敬。也因看盡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大悟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親情。在死生交 界處,最美的送行帶來最深的體悟。

日本專題介紹,簡單明瞭介紹了納棺師的行業


因為阿姐就甘心,所以有機會參加『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部電影的特映會。觀看前聽說是禮儀師的故事,電影簡介洋洋灑灑的列了許多進軍奧斯卡外語片的獎項如下:

★代表日本角逐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登本年度日本評價最高電影
★入圍2009年日本奧斯卡13項大獎
★入圍2009年日本藍絲帶電影獎5項大獎
★榮獲第32屆蒙特婁國際影展最佳電影
★日本第33回報知映畫賞最佳電影
★第21屆日刊體育映畫大賞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
★第30屆橫濱電影節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獎
★第28屆夏威夷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票選獎
★榮獲第1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外國電影、最佳外片男主角獎以及最佳外片導演獎

不過,先見之明是覺得應該會是非常悲傷的劇情,連跟朋友介紹時自己也存有日本小品電影的感受不就是應該平平淡淡的小哭而已。但是,看完以後心中得到的震撼與感動,歡笑與淚水讓我多次想要等電影上映以後多約一些友人去回味。

(前往電影院途中還出現許多小插曲,因為手中有多出票券,約了幾個朋友都因為時間橋不攏而失去這場感動的機會,殘念啊...)

"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也要留住你最美麗的容顏" -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飾演劇中男主角大悟的本木雅弘,本來是樂團的大提琴手,因為樂團被解散而回到日本山形縣的家鄉,尋找工作的他陰錯陽差的進入NK事務所,NK,也就是日文裡"納棺"的縮寫,而他的職位,就是整理大體遺容以及服飾的禮儀師。

當一個職位成為"師"字輩,真的就有了專業的感受。在自己成年之後的這幾年也經歷了多場送行的場合,在我的印象之中,死者為大,人生最後一段的路程,一定要讓先行的人有尊嚴,禮儀師恰好就扮演了一個過程中的推手。喪禮中,心靈的感受往往是死者家屬最為在乎的,在喪禮期間,佔最滿的就是悲傷還有失去親屬的深深失落感,本木雅弘扮演的禮儀師幫助逝者呈現最美好的一面與親人說再見,幫助悲慟的家屬處理很多細節,除了專業,其實我也想不出其他比較好的辭彙來解釋禮儀師的角色。

就像劇中大悟的老婆一開始所不能接受的情形一樣,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與死者打交道是很恐怖或很骯髒的事情,我不會這麼想,看完電影以後反而覺得殯葬這個行業也非常有直得尊敬的地方。NK事務所的老闆請到了詐欺獵人裡面的"大老"山崎努來飾演,帶點搞笑又嚴肅的長輩,無形中領導大悟在這個鮮為人知的行業裡如何自處,如同劇情中安排的,因為人活著就是要吃,如果一定要吃才能生存,那就一定要吃美食。還有飾演事務所助理的余貴美子,因為能力不足而拋棄家庭;就算再怎麼困苦也會微笑支持老公的廣末涼子,卻無法接受自己的老公成為禮儀師而離去,人生中有種種的無奈,怎麼面對而去了解,然後因為了解而釋懷,也是電影裡所傳達出的人生真諦。老梗一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因為我們的一輩子無法很完美,怎麼面對、接受、放下不就是最重要的課題?

雖然從電影裡面得到的心得很沉重,但是劇情安排卻很輕鬆流暢,山崎努與本木雅弘的對手戲恰恰讓人感受了什麼是冷面笑匠演員的功力,雖然故事的敘述採用死亡為背景,但我卻從電影裡接收到各式各樣對人的逝去的看法。每一場葬禮都有著生者與死者相處的故事,『佐賀的超級阿媽』吉行和子演出對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的努力;笹野高史扮演的澡堂常客傳達了黃昏之戀的相知相惜...每個小人物演出的生活片段都提醒著面對生活中人事物的種種,很難不令人動容。

另外一點值得提到的是,片中出現了許多禮儀師工作細節的場景,交代了這個工作的流程之外,也讓人感受到"手"的溫暖,禮儀師如何溫柔的送人最後一程,貼心又尊重的態度讓我覺得如果我哪天走了也希望這麼被對待著。

而說到配樂,劇中的安排是主角從小就開始學習大提琴,沒想到本木雅弘就真的跑去接受了好幾個月的訓練,這一點讓我對演員的專業產生了小小的敬意。而在韓國釜山影展專訪中,本木雅弘更提到了大提琴是仿女性身體所做成的形狀,也是在弦樂器中,聲音最接近人聲的樂器,因此,大提琴所發出的聲音非常容易引起人的共鳴。電影的配樂者-久石讓以大提琴為音樂主軸,一次又一次的讓主角拉出生命的樂章,開始場景表現出對生存的熱情以及後來的回憶,大提琴的聲響多次觸碰了我的心。說真的,第一次接觸久石讓的音樂就投下這麼大的震撼彈,往後再聽到配樂的旋律,會不停的提點我這個故事所帶來的溫馨。

就算要買票,也一定要去電影院跟著大家歡笑與哭泣,還有享受那種被大提琴弦音環繞的氛圍。已經很久沒有遇過一部片讓我又哭又笑,整場眼角帶淚的好電影,忘掉聲光效果震撼的鉅片,我相信送行者一定會是癒療心靈,也讓人思考生死的心靈良藥。227就上映啦~真心推薦~

以下為海報及官方網站連結,台灣官網日本官網幕前幕後看電影(推薦閱讀)

讓我ㄧ度想起斷背山劇情,但還是位男主角的帥氣震撼不已的美國版海報:


台灣地區的官方海報,交代太多劇情畫面,對我而言失去整體感了...

"....採用國際主要宣傳的兩張主圖排版而成,間膽青新的色調,沒經過太多的調色和成,展現出這部電影最原味的感動" - by 送行者台灣官網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看多了外國建築師ZAHA HADID或是安藤忠雄,(最近伊東豐雄好像比較紅喔...= =+...),回頭看看小島上的設計生命力,其實也有許多小巧溫馨的在地設計能量,這是在Archifield [阿奇菲爾德] 建築論壇所看到的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大致蒐集一下A類單棟住宅的設計作品,發現大部分是儉樸素雅的外觀,我想,安藤大師的清水混凝土與簡約設計風格真是影響深遠啊~


A01 Argus Vision International Limited
地點:台南市文成路三段
設計者: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A02 House of Lin 文林北路林宅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文林北路段80巷90弄14號
設計者:中怡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A03 WW House
地點:新竹市
設計者:建築作坊


A04 天步Ⅱ
地點:台南市安平區世平一街
設計者:陳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A07 林順源與游寶珠的農舍-「浮線私人住宅」
地點:宜蘭縣五結鄉五結路一段376巷2號
設計者:林憲慶建築師事務所
(上一篇文章才在討論農舍建築哩,汗...)


A08 板橋陳宅
地點:台北縣板橋市中山路
設計者:李靜敏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A09 室內的開放空間 台中彭宅
地點:台中市
設計者: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林友寒建築師 + 何東光建築師事務所


A10 輕文人生活
地點:台中市西屯區寧夏東三街17號
設計者:雲和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A11 嘉義王宅
地點:嘉義市吳鳳南路48巷27號
設計者:i2建築研究室


A12稼軒
地點:苗栗縣
設計者: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至於B類集合住宅以及C類高度集合住宅(超過12樓),不屬於我心中的嬌小溫馨類型,請進入論壇享用~

才剛分享完農舍住宅的轉貼文章感想,其實我也想吶喊著,好想買塊地來自給自足。不過以都市人的心態以及惰性(對我而言,都市人比農村人懶一點...),我好像還沒到退休狀態...相對於我,家中老爹卻可以申請農夫資格,因為他天天在河岸種菜,所以自家蔬菜大多是天然有機自己種來的,整個生活都快變成吃素了啊!!(應該順便請他養雞養鴨養豬算了...XD...)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還記得不久前才看到Gene 20 Project時產生的一些感想,當然文中經過了許多引用文章以及看過許多討論的感言,是比較粗淺的批評討論廣告效應對於豪宅銷售及土地的不當使用,請看以下文章,文多→2008.12.22 Next Gene20 Project 所引發感想。今天又看到了一篇轉貼自 "孫德鴻在這裡對人生狂吠",原文於此→建築師與農舍 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不僅是探討豪宅炫風效應,當然就建築外觀來說,這一系列建築"也許"(註)帶給人們生活上的美好幻想以及生存水準的進步,不過今日孫建築師的文章卻也點破其中的負面以及對生存資源的消耗,農舍的興建,真正的目的是?

註: 美好外觀建築的興建對都市帶來高品質的生活空間,但真的是人人都住的起嗎?故使用"也許"二字。

以下文章轉貼自 建築師與農舍 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我是分隔線+=_=+

親 愛的下一代建築人,雖然有點突兀,請容我先替現役的建築人向你們致歉,我當然知道我不代表他們,他們也不會派我做代表,可是看到了今天發生在建築界以及這 片土地上的事情,感覺就像小時候撞見同伴做了件奇怪的事情一樣,雖然明明與自己無關,卻仍忍不住害羞而臉紅了起來,更何況如果你們把信看完,會發現其實跟 我有關,跟你們也有關,或者說,跟整個台灣都有關。

 

記 得幾年前跟朋友閒聊時,曾聽到有人打算去鄉下買塊地、種種田、過過隱居的日子,當時心中頗為嚮往。一晃眼多年過去,我發現能夠完全拋棄都市生活的人本來就 是少數,下定決心買塊地並開始改變生活的更不多,至於真的下田耕種的,到現在都沒遇見過,倒是在建築師同業間,常聽到某某某接了農舍的案子,或是關於農舍 建築的詢問度增加了等等,只是從來沒人找上我,所以我以為這樣的事情離我很遠,直到去年有個朋友找我設計一棟「農舍」時,我才猛然發現,原來「農舍」這件 事情已經來到身邊了。

 

對 於很多建築師而言,業務就是業務,「專業的」建築師應該專注於設計的發揮就好,其他事情不應該太過感情用事,就像大家在電影裡看到醫院對於醫師的要求一 樣。只是在面對這個案子時,我還是猶豫了,因為我知道這位朋友要蓋的這棟「農舍」,顯然不會供作「農用」,雖然她曾再三說明她對農事的熱愛,包含對於有機 農業的長期支持等等,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後,她並未說服我,我也無法說服自己,因為我依舊認為「農舍」還是作為「農用」比較好,所以儘管已經開始構 思,最後還是選擇退出,而也正是這件事情讓我開始對「農舍」感興趣,不是「農舍」的設計,而是農舍建築與農地政策的來龍去脈。

 

大約在八年多前,2000 年總統大選前不久,由於選情緊繃,各黨派紛紛利用修法來拉攏選民,當時由於立法院效率太低,法案堆積如山(今天還是如此),加上大部分法案皆因黨派利益衝 突而無法付委,只有少數法案能如「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一樣「幸運」,輕易獲得跨黨派的支持而即將三讀通過,修法的內容乍聽之下很簡單,包含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每宗耕地分割後的面積從5公頃放寬為0.25公頃、允許興建農舍等等。只是在整個修法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反對聲浪不斷,其中包含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 他曾經跟當時的李登輝總統當面報告「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的修法疑慮,也曾公開發言反對修改「農業發展條例」,其中他尤其反對農民資格認定的放寬,因為一 但放寬認定,農舍的興建限制也會跟著放寬,後果令人不敢想像,當時他說:「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與蓋農舍,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又說:「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

 

到底當年國、民兩黨要拉攏的選民是誰?恐怕沒人說得清楚,倒是當年阻擋修法的彭作奎不但沒有成功,最後還因此而下臺一鞠躬,然而八年來他並未放棄,在去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仍舊一本初衷的呼籲:「八年前錯誤的土地政策,新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彌補回來,否則台灣將無法面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挑戰。

 

彭 作奎為何會如此堅持?「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到現在已經八年多了,過去八年來,大家「好像」還有飯吃,台灣「好像」也沒遇到缺糧的問題,其實並不盡然,對於 台灣而言,糧食問題一直都存在。相信大家對於過去兩年的世界糧食危機應該記憶猶新,當時世界各國的糧食庫存紛紛降到了幾十年來的最低點,單單在2007 年,世界糧食價格就漲了40%,對於台灣這種還算富裕的國家而言,咬個牙撐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是對於貧窮國家而言,因飢餓而造成的死亡人數,根本是我們無 法想像的。當時因為全球稻米庫存跌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台灣也陷入恐慌,政府為了安定民心,就不停的加強宣導,告訴大家台灣的稻米自給率高達九成,休耕 地有22萬公頃,隨時都可以復耕,所以對於糧荒的事情不用太擔憂。

 

然 而大家一定很清楚,稻米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高的自給率,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由於國人對於主食需求的減少以及副食攝取的增加,加上麵食早已成為另一主食 來源,米食越吃越少,國產的稻米當然足夠應付,但是如果國際糧價持續高漲、國際貿易條件惡化,甚至因旱災、戰爭造成供應不及時,休耕許久的土地可以立刻恢 復生產嗎?國內的糧食安全庫存量大約是90天,即便是水稻,不論播種或插秧時機是否洽當,90天內就可以完成復耕及收成嗎?答案顯然很清楚,當然我們的政府應該不會等到動用安全庫存時才開始想辦法,只是我們的糧食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有些統計數字早已曝露了台灣糧食結構的不堪一擊,像是「32%」。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32%」 是台灣目前的「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完全不把糧食外銷,還是得進口至少68%的糧食供全台灣人民食用,不過這只是表面的意義,實際的數字 當然不止於此,而且還會持續攀高,至於我們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顯然還會繼續下探。然而「32%」很低嗎?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其他國家的「綜合糧食自給 率」,會發現美國是132%,法國是128%,中國是95%,連日本都有40%,而且這些國家都還有一拖拉庫的「境外農地」以及「境外農業」,跟他們一 比,我們的「32%」要如何高枕無憂?這一切當然都跟台灣積弱不振的國際地位以及仰人鼻息的農業政策有關,雖然一開始僅止於貿易限制以及休耕控制,然而長 期的影響卻是農地的數量。事實上從1984年起,由於受到美國限制公糧不得外銷的要求,台灣開始執行休耕及轉作政策,2002年加入WTO之後更是雪上加 霜,依據資料顯示,1980年台灣的耕地面積尚有64萬公頃,2002年縮為47萬公頃,到了2005年只剩23萬公頃,如果數字會說話,這代表了台灣的 農業正面臨一波無可挽回的頹勢:耕地快速消失!

 

以上的長篇大論也許會讓人懷疑,糧食自給率下降也許跟農地消失有關,問題是農地消失跟建築這一行有關嗎?

 

根據89 年大修的「農業發展條例」以及90年發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規定,如果是八十九年以後取得的農地,土地面積必須大於756坪,二年之後才可以申請 農舍。至於農民資格的認定,由於稅法已經取消「自耕農」的身分認定,身分證也不再加註職業登記,是以農民資格的認定大多由地方政府及農會自行處理,但是幾 乎都沒有問題,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完成農地過戶,設籍兩年以上,再提出無自用農舍證明即可申請興建農舍,不需要建築師簽證,而這麼低的門檻與簡單的程 序,正如彭作奎當初所預言的一樣,開啟了一扇通往未知命運的大門,所以八年來農舍申請案大增,以偏遠的花蓮為例,94年核發農舍建照171件,95年核發 農舍建照152件,96年核發農舍建照194件,97年預估也會超過150件,如果以這種每年150件以上的速度去化農地,每案又都是89年以後取得的新 農地,就表示每年至少會有37.5公頃的農地興建農舍,當中即便有20%的農舍確實供作農用,仍舊表示每年會有30公頃以上的耕地消失,至於宜蘭就更熱鬧 了,農發條例修正前曾在宜蘭置產的投資者,都在95年雪隧通車的那一刻舉國同歡,如今單單三星鄉一地每年的農舍增加量就已破百,壯圍、五結一帶則是滿目瘡 痍,其他鄉鎮更不用講。這些如雨後春筍般長出的農舍多為「假農舍」,與農業生產毫無關係,大多只是作為都市人的假日別墅而已,若能與當地農村相安無事倒也 罷了,偏偏「假農舍」帶來的問題不勝枚舉,包含污染農村環境、加速農地碎化、影響農地日照等等,當然最糟糕的還在後面,因為這些專為伺候都市人而分割的農 地,一旦興建了房舍之後,根本不可能再變回真農地,「假農舍」對於土地的殺傷力就如同不可逆的化學反應一樣。

 

事 實上不只「假農舍」,政府的大型建設、都市重劃、零星變更案、農地開放採砂石等政策,也都在大規模的耗損土地當中,這裡面影響水土保持最鉅的,要算是林業 用地變更為農牧用地的案子,雖然有些林業用地確實因地主的生計需求而不得不變更為農牧用地,但是非因生計而變更的更多,每一個成功變身的案例,代表的不只 是國土利用的板塊挪移而已,更代表著大量森林的消失以及大量地表的裸露,倘若每一個變更案都經過審慎評估,並做好水土保持,也許情況還算樂觀,然而就因為 「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並未「惠及」林業用地,對於許多擁有林地卻又無法移作他用的地主而言,賣給開發商便成為快速轉換現金的唯一方式,而開發商處理林地 的一貫模式,就是先行變更,因為只要成功的將林地變更為農地,接下來就可以循房地產模式開發牟利,加上巧妙的控制農路長度,連正式水保都可以技術性的閃 躲,其效益如同點石成金一樣,所以過去幾年類似的案子層出不窮,單單在南投縣一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05至 2007三年間核准的變更案就已超過1500件,變更面積約一千公頃,相當於40座大安森林公園,雖然並非都是作為農舍用地或休閒小木屋用地分割出售,但 是如果繼續放任下去,下場豈是南投縣一地可以自行承擔,更何況類似的開發案早已遍布全台灣,不知道駕駛政府機器的人到底要把我們帶向何方?

 

對於這些憂慮,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政府當中一定會出現既有智慧又有遠見的人,以聰明的方式來預防或解決,所以大家不必太擔心,只是萬一沒有呢?

 

遺憾的是,就在那位既有智慧又有遠見的人出現之前,現行的滅農政策早已無法滿足立委們的胃口,所以就在2007 年六月,立法院罕見地不分黨派提出修法,企圖將農地興建農舍的標準從0.25公頃放寬為0.066公頃,意即200坪的農地就可以興建農舍,問題是這次要 拉攏的選民又是誰?這樣的政策對於農業發展到底有何意義?對於真正的農民而言,一分地或是二分半就可以蓋房子這件事,對於農村生活的改善真的會有幫助嗎? 只是立委們在乎的顯然不是這些,六月修法失敗後,很快的又在當年年底提出另一個修正案,這次則是把0.25公頃放寬為0.1公頃,雖然再度闖關失敗,但我 們實在無法判斷這是台灣人的幸運還是悲哀,因為就算躲過這次劫難,農地被任意宰割的警報並未解除,有意無意間,政府似乎正放任農地總量繼續下降,諷刺的 是,正當許多人擔憂台灣三農(農業、農地、農民)的處境時,許多建築師同儕卻是開心的期待著,因為興建農舍門檻的降低就代表著建築業務的增加。

 

土 地政策的錯誤當然不能歸咎建築師,只是當建築師興高采烈的迎接更多「假農舍」建築案時,會不會覺得不妥?會不會不安?會不會擔心自己正加入滅農行列?以前 也許會,現在相信不會,因為當國際知名建築師群由開發商領軍,用大張旗鼓昭告天下的方式舉辦大規模的「農地開發」與「農舍行銷」時,當「假農舍」被成功塑 造成藝術與時尚的「新豪宅」時,土地政策的議題就已徹底失焦了。

 

還記得前年到去年那場炒得湯湯沸沸的「澳底大地」或稱「Gene 20」的房地產行銷吧?由於陣容堅強,活動密集,先是從設計團隊的構成開始宣傳,猛打國際建築師的黃金組合,搭配學學文創的文化販售,外加威尼斯雙年展參 展的加持,使得該案成為去年知名度最高的開發案之一。然而在整個漂亮的商業包裝中,一棟棟售價近億的農舍所公開宣示的正是政府政策的潰敗以及民間對策的成 功,炫目的文宣講了很多,但是沒有講的更多,如果去現場看看,會發現整個數百公頃的基地幾乎都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只是童山濯濯,再看看基地外的茂密樹 林,任何明眼人都會知道基地上原來應該也佈滿類似的雜木林,只因開發商原先要投資的項目並非「高單價農舍」,而是高爾夫球場,所以開發之初早已剷林填谷, 後來由於高爾夫球場熱潮消退,加上申請困難,經由「專業人士」的建議,先是利用農路設置的方式將全區分割成二百多塊農地,每塊都在756坪以上,接下來就 是前述的熱鬧派對了。只是略諳建管法規的人都知道,這麼大面積的山坡地開發,如果是作為一般住宅使用的話,勢必得依循山坡地開發之相關規定辦理,屆時環評 跟雜照、雜使一樣都不能少,雖說程序繁瑣,但至少是維護整體環境以及強化水土保持的必要之惡,只是該計畫「巧妙的」以「農舍」之名申請,關卡不多、程序簡 單,甚至還有「專業謀士」協助運籌帷幄,所以自從公開以來似乎暢行無阻,然而這個號稱國內建築界「一時之選」的「黃金陣容」,對於這樣的農地開發真的毫無 疑問嗎?就我所知,10位國內「有照」與「無照」的設計者當中,就有不少人仍在各大學專任、兼任或主持講座,專業與學術領域皆有擅場,替這麼一場頗具爭 議、佔政策便宜的開發案代言與操刀,難道不擔心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嗎?

 

可惜從種種跡象顯示,他們似乎不關心「設計」以外的議題,他們當中有人曾說:「人家把合約弄得好好的,價錢也不錯,我為什麼不接?」也有人說:「難得有個建設公司答應讓我們盡情發揮,預算無上限,我為什麼不做?」 種種率性與天真的表態,在這個景氣寒冬,替建築界留下更大的空白與反省空間。只是很遺憾的,反省還沒開始,影響卻已發酵,去年就有建築系學生拿「農舍設 計」來當作畢業設計的題目,把農地當建地用,而且訴求很簡單,就是要設計一棟很酷、很炫,造型複雜而扭曲的「前衛」住宅,既缺乏對於農業建築的探索,亦不 理會土地議題的脈絡,顯然學習的正是「菁英」們的榜樣,服膺的正是「菁英」們那種將「設計的發揮」奉為無限上綱的「專業藉口」,而這也正是目前建築教育最 該擔心的,因為「菁英」們似乎正用行動告訴下一代:「實現自我」最重要,其餘別管。

 

這 種情況讓我聯想到電影「魔鬼代言人」當中的豪華律師團,或是現實生活中辛普森殺妻案的夢幻律師團,他們通常睥睨一切、趾高氣揚,有著「專業」的外表以及 「專業」的素養,不論任何案子皆能提供「專業服務」,他們熟知法案、擅辨形勢,對於法庭上的攻防、時機的掌握以及程序的操弄等等更是瞭若指掌,即便種種證 據顯示當事人有罪,仍能避重就輕,利用華麗與繁複的辯護技巧,找出證據的瑕疵,替當事人爭取最高權益。所以聽起來當然很「專業」,當事人也會覺得錢花得有 意義,只是這樣的「專業」到底有沒有問題?難道法律的原始精神不是「捍衛正義」嗎?可惜在現實生活當中,講「正義」這兩個字是會被笑的,所以換成建築的角 度思考時,我也忍不住換個方式問自己: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沒有「建築正確性」這種東西?我們是否還記得,要「用建築的專業知識去做正確的事」?然而我更懷 疑的是,在缺乏環境及土地基本關懷的同時,為何我們還能躊躇滿志、顧盼自若的高談建築的藝術性與理想性?難怪王大閎先生會說:「要成為一個好的建築師,得先成為一個好的人。」難怪威廉.奧斯勒醫師(現代臨床醫學之父)也有類似的擔憂,在1905年的美國醫師年會中,他就曾經勸勉執業醫師說:「我們所要對抗的大敵中,最最危險的就屬冷漠---不需要什麼原因,也無關於缺乏知識,就只是單純的不關心,只顧著追求別的利益,或因為自負而產生的一種輕慢。

 

有 人認為,找「知名的」建築師來蓋農舍,至少比隨便蓋一蓋來得美觀大方,就像當年的宜蘭厝活動一樣。只是農地的消失終究與房子的美醜無關,「知名的」建築師 所帶來的影響其實更糟,因為既然是「知名的」建築師,必定會在設計上大作文章,然後帶起某種風潮,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商業包裝,最後還是會誘導出某種流行, 下場當然一樣不堪。

 

更 有人認為,就算澳底一案的「菁英建築師」不接,還是有其他人會接,這話一點都沒錯,我本來也很擔心,因為有些話不是「菁英」還聽不懂,所以本案的轉機就在 這裡,正因這些「菁英建築師」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與專業素養,具備許多都市設計審議以及國際競圖的經驗,必定深知建設的野心不能無止盡的往非都市計畫 土地擴張,當中有位資深建築師甚至曾經公開揭露某宗教團體對於保護區變更案的關說企圖,所以腦袋一定都很清楚,即便當時錯接該案,只要願意開始思索農地問 題,應該能夠及時發現許多的不妥之處;即便時機已過,只要願意帶頭檢討,甚至集體推辭本案,必定會引起廣泛的討論,屆時如果民氣可用,說不定可以迫使公部 門及立法單位開始檢討土地政策。但如果他們執意忽略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甚至還配合業主的行銷策略讓民眾的目光轉移到「建築與藝術」,整件事情只會持續失 焦。弔詭的是,那位來台演講時不斷強調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的安藤忠雄先生,也是本案的推手之一,如果安藤先生當初知道「Gene 20」涉及的這麼多的土地議題,不曉得還會不會幫忙推薦國外建築師?如果安藤先生當初也是國外10人團之一,不知道現在會不會想退出?

 

最後我要講一個不太愉快的故事,這是我在「失控的進步」一書讀到的。

 

在智利西方、南迴歸線以南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島嶼,波里尼西亞民族稱她為Rapa Nui,西元1722年復活節前夕,荷蘭船隊發現了她,如同之前發現馬雅文明的西班牙人一樣,他們對於島上的巨大石像充滿驚懼,這些石像動輒百噸以上,然 而島上一片荒蕪,既缺乏大型植栽又缺乏淡水資源,荷蘭人完全無法理解當地住民是如何將這些石像移至海邊的台座上。五十年後英國知名的庫克船長也來到此地, 「確認了當地貧乏的物質條件後,認為大自然對這個地方實在太吝嗇了」。然而今日的科學檢驗證明了事實並非如此,大自然對待復活節島就如同對待其他島嶼一樣慷慨,因為「島上火口湖採集的花粉證明,這座小島原本水源充足、綠意盎然,在肥沃的火山土壤上長滿了濃密的智利酒椰子,一種能長到如橡樹般巨大的優良木材」,然而最後毀掉這一切的不是天災,不是別人,而是島民自己。

 

復活節島民大約是在西元五世紀時移居到島上,肥沃的土壤以及宜人的氣候讓他們在此生根茁壯,很快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開始分出社會階級,「如同其他島系的民族一樣,他們先是分出了不同氏族,並在各氏族中分出了貴族、祭司與平民」,就在這樣的發展中「各個氏族開始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系」,而且由於競爭心態的關係,數量越來越多、尺寸越來越大,全盛時期島上約有一千座石雕像,「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座」,然而因為運送石像需要用到大型木材,因此他們不停的砍伐樹木,根據研究發現,「到了西元1400年,我們從火口湖的年沉積層中,已完全找不到樹木花粉的蹤跡」,也就是說「最後一棵樹大約是在西元1400年左右消失的」, 令人納悶的是,這並非一個大島,從島上的制高點就可以輕易俯瞰全島,砍倒最後一顆智利酒椰子的人,不會也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最後一棵樹,但是他還是作了,明 知以後再也不會有大型喬木,樹木依舊倒下,在這之後的景象當然可想而知,雖然短時間內還有豐富的海產可供享用,但是為時不久,當最後一艘好船消失之後,好 日子終於結束,氏族間開始戰爭,候鳥不願再來,他們也無法出海捕魚,「更糟的是,他們也無處可逃。

 

所 以我們何時要砍掉最後一棵樹?何時要用掉最後一塊農地?聽起來好像不可能,偏偏許多文明的崩毀就是從「不可能」開始的,只是我們會蒙天眷顧而及時回神嗎? 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會步上復活節島的後塵嗎?沒有人知道,然而我仍抱持一線希望,對於現役的建築人而言,雖然我們從不質疑「為權力與金錢服務」的專業宿 命,雖然我們誤以為盡情揮灑就是一切,但我相信改變終會開始,更何況根據我這幾年在學校的觀察,我相信那些具備智慧與遠見的人類終會出現,就在你們當中, 他們充滿危機意識,知道人類的慾望不能凌駕一切;他們了解人類卑微的存在,一定會努力把你們帶向與環境和平共存的美好道路上。

 

如今在一切都沒改變之前,我也只能跟你們再次說聲抱歉,建築師雖然不是農地浩劫的元兇,卻也沒有多少人拒絕成為幫兇,眼下發生的事情,不但讓我難過,更讓我覺得羞赧,因為這次確實跟我有關。

 

請接受我的道歉,希望你們趕快長大、趕快接班,祝福你們、祝福台灣!


===========================================================我是分隔線+=_=+

看完整篇文章的心情是悲傷以及憤慨的,之前讓我印象深刻的the story of stuff與此篇文章互相呼應,若是人類只是為了己身利益不斷開發,不停濫用,枉為人!(對啦~順便想到了諸多政客、開發商以及里磬氨前立委...XDXDXD......)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張辦公桌型椅子可算是20世紀中傢俱設計的經典,歐洲家具經銷商Vitra最近幫這張椅子重新拍攝了擺設目錄。以前我總是想著家裡的色調會是什麼樣子,經由Eames Aluminum Lounge Chair為中心做放射型的佈置,可真是一目瞭然。


冷色調的家~


椅子的歷史
Charles & Ray Eames, 1958
材質為鋁合金,這張椅子的設計巧妙又聰明的結合了多種不同材質。椅墊緊緊相連著鋁製的骨架兒且在兩端延伸出去,椅背的金屬曲線一體成型提供載重,與人體緊貼且傳達了極度舒適的感受。


Aluminium Group Chairs EA 124 / 125


這幾張照片會勾起我想要把家裡同色系飾品通通拿出來拍一張大合照的欲望,just feel it is lovely...

更多精緻的椅子在此,可以看看 Vitra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水泥叢林裡,有了一席棲身之所已經讓人很有家的安全感了,不過如果行有餘力,在家裡能搞個樓梯也是很有情調的事情。高密度的都市不用想,因為大部分都是一層樓平房的住家生活空間,不過在獨棟或是挑高型小住宅的體質之下,或許還能實現一下樓梯裝飾的夢想。樓梯裝飾,乍聽之下好像從不是裝修的第一選擇,(或是根本不會想到),頂多選選表面材料或是注重功能之下貼個止滑條了事,不過如果注重在表漆的選擇,加點不一樣的圖紋,或許樓梯可以成為室內被注目的重點。


樓梯側面的油漆與牆面同色,乍看之下好像樓梯一階一階都漂浮起來了,當燈光從玻璃面散射進去,就可以看到影子栩栩如生在牆面上漫遊,Living Etc(雜誌名)稱之為illusion of floating steps,我覺得很妙。想必上下樓梯時,可以與自己的影子追逐,生活樂趣多!


Shaker Brick House Tour中所拍攝的照片。Oldie but goodie的夏克風格樣式,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Shaker village,保留了強烈自我風格的手工家具以及建築外觀。Shaker style是夏克家族強調簡單獨特特質與良好技藝打造的裝飾產生的一種風格。在樓梯加上特殊花紋的地毯並以鐵件加以固定,除了有止滑功能也增加了視覺的效果。


至於這個在人體工學上看起來有障礙的琁梯,出自於attic room in the Lloyd Hotel,也因為它的空間感以其強烈的鮮豔色彩成為房間內的視覺焦點,不過我是相當懷疑功能上的使用會不會讓人頻頻跌倒。(對啦~我這一段就是寫給荷蘭上個禮拜在家裡摔個狗吃屎的少爺看的...)


這一個設計,是我在這一系列報導中最注目的case,graphic signage in the "Level 5" staircase featured on Typornography, and classic black and white stairs from StairPorn. 樓梯間巨大且強烈的數字"5"彷彿宣告了空間的主權,望之卻步的又愛又恨。從頂端向下望會被漩渦般的黑與白吞噬,比較特別的是樓梯旁邊做了踢腳板像是讓這個空間多了些剛硬線條的層次,綜合了扶手曲線的柔和。


Roy McMakin's portfolio可以看見維多利亞式風格的樓梯間,不過恰好在倫敦住的是這樣的格局,所以我知道這種樓梯真的很容易產生滑倒的意外。我們的房東給的預防方法是加鋪地毯,家裡面有狗狗在跑,除了防滑之外也有保暖的作用。除掉地毯後的風貌是遇見英國皇家風格的華麗線條,扶手欄杆擁有的是比例優雅的仿柱式外型。


Two colorful options: rainbow stairs from Domino and concentrated color from a Danish home. 這一個風格就有點天真爛漫,好好選擇搭配室內裝潢的油漆,然後動手DIY一下也會呈現很溫馨的效果。


These painted stair runners from AT. 這是另外一個簡單DIY就可以達成的效果,屋主因為覺得自己的室內色彩太過單調,所以動手刷油漆。當然,置中、偏旁或是在上面塗鴨都會是不錯的點子。


Shawna's wallpapered stairs. 貼壁紙會是最簡單、聰明又時尚的一個選項。

綜合以上整哩,發現其實樓梯的裝飾不外就是油漆與壁紙點綴,其實處理手法跟牆壁都一樣,只是很容易被忽略。有空的話可以自己在家裡do it by yourself,還挺有趣的!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以下文章轉自於三把火的世界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12月LED產業觀察(LED Observer Monthly DEC08, The Green Nation) -- 綠色國家 


國外篇

歐盟2012年後不再使用白熾燈泡

[綜合外電報導]

為 節省能源及減少二氧化碳廢氣排放量,歐洲聯盟會員國已同意,2012年後不再使用耗電量高的白熾燈泡。淘汰白熾燈泡後,歐盟執委會表示,歐盟消費者仍可選 擇使用省電的鹵素燈與螢光燈。與白熾燈泡比較,螢光燈最多可節省高達75% 的電力;鹵素燈節省的電力則在25%與50%之間。

歐盟成員 國專家起草了一項限制出售普通白熾燈泡的法令草案,目前此項法令草案已獲各成員國能源部長的首肯,2009年再由歐盟議會和歐盟委員會形式上通過批准後將 正式頒佈施。法令草案的具體內容是:從2009年九月開始禁止出售100瓦和100瓦以上的普通白熾燈泡﹔從2010年開始禁止出售40瓦和40瓦以上的 普通白熾燈泡﹔從 2012年開始禁止出售25瓦和25瓦以上的普通白熾燈泡﹔從2016年開始除了節能燈泡以外,完全禁止出售包括效率不高的鹵素燈泡在內的所有不節能的燈 泡。

歐盟將於2009年9月起禁止銷售100瓦傳統燈泡,2012起禁用所有瓦數的傳統燈泡。英國首相布朗2007年上任後也宣佈英國將 一體遵行歐盟的規定,改用省電日光燈。2008年,零售商開始停賣150瓦燈泡,2009年將停賣60瓦燈泡。目前,零售賣場就開始停止100瓦燈泡補 貨,自願停售期到 2012年結束,之後政府才頒罰則,但已造成民眾恐慌。連鎖超市Sansbury's指出,傳統100瓦燈泡可說「已經賣光」,Homebase、 Asda也表示貨架已空。英國最大的燈泡賣場特易購則表示,有存貨,還能多賣幾天。

2008DEC03飛利浦照亮整個國度

[本文內容以及圖片取自 LED professional]


以LED照明設備照亮室內設施

以目前最先進的技術與創新來對抗今日的能源危機, North Dumpling Island將成為第一個不與電網連線的示範模式,並成為其他人模仿的目標,達成這個模式的功臣之一就是採用LED照明設施。

North Dumpling Island位於康乃狄克州的沿岸,由一位多產的發明家Dean Kamen所擁有,Dean將這個島視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具有它自己的憲法,旗幟與國歌。當美國的海岸防衛隊將這座島的燈塔改成以太陽能供電,並且切斷電 力連線以後,Dean把握這個機會,使用各式最新的再生能源技術,應用於照明,供水與各式公用設施,這些技術很多是他自己的發明。最後這座島將達到將近0 能源輸入,也就是說整座島所供給的能源將完全自給自足。

這一座完全轉換成再生能源與能源自給自足的島嶼將在2009年的春季落成,並且舉行兩天的發表會為Dean的所捐助的FIRST基金會募款。FIRST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在促進青少年參與科學與技術的興趣。

Dean 說明,在世界能源越來越稀少的時刻,我們的目的在建立North Dumpling成為一個小型的卻傑出的例子來展示目前急遽發展的節能科技所能達到的成果。這是科學與工程對目前複雜問題的解藥所做的最佳示範。科學家早 已證明照明是最主要消耗能源的設施,而飛利浦的LED照明系統結合了最佳的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

飛利浦的Color Kinetics部門將成為這個島嶼燈具的供應商,目前正在進行安裝的工程,包含以下的設施:
  • 使用LED 燈源替換Dean屋內的白熾燈泡,這將可以減少70%的照明相關用電。
  • 增加可以控制,多彩且具有照明效果的的LED照明設施,同時減少50%的整體用電量。
  • 改良燈具的有效度,利用LED光源具有方向性的特性將光精準地投射到的需要照明的地方,而不是像先前採用的散光照明系統,可將效能極大化。
  • 在地下室安裝照明設備,之前地下室因為白熾燈泡產生了太多的熱量而不能安全的安裝。

Fritz Morgan,飛利浦Color Kinetics的技術長表示,之前大家有太多的誤導,採用省能源的照明設施將犧牲我們過去所習以為常的光源品質。採用LED系統卻不是這樣子的,目前的 技術已經可以將LED色溫模仿到各式從白熾燈泡的白光到日光燈的白光。而且LED光源數位與指向性的特性可以讓人更容易控制與客製化燈光效果。我們很樂意 將我們的技術安裝在North Dumpling Island 以作為LED燈具從裝飾用到功能用等廣泛使用的證明,而且可以一點一滴地節省能源的使用。


國內篇

繼美國以後,歐盟也明確的將在未來的3年內禁止傳統燈泡的使用。但是就過去1年多來的觀察的經驗( 中電問題答客問2007DEC LED產業觀察)顯示,LED照明燈管與燈泡的價格還是高不可攀,現在的市場還是這樣的嗎?或許Y拍會給我們答案。

我 在雅虎拍賣中,打入"E27 LED 燈泡"(代表取代傳統燈泡)的關鍵字。在低於1000元以下等級的產品中,已經有大量的產品在販售,在500元等級附近的產品已經有買家開始在購買。在這 一些替代E27的LED燈泡產品中,還是以杯燈(MR16)與投射燈(PAR30/38)為大宗,也就是說,屬於家用一般照明的燈泡產品還是在少數。

這 些產品大多不是照明大廠如Philips,Osram,Panasonic所出產的產品,看起來都是由台商的LED下游公司所組裝出來的產品。只有零星看 到Philips的產品(謎之音:這與Philips宣示要進軍台灣固態照明市場的新聞有落差),而且Philips的1W的燈泡價格約250元,高於台 商的產品很多。

產品的說明,對於一般的使用者來說,仍然不夠。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可能對於lm沒有概念。廠商使用替換照明的概念,比如說40W燈泡,或者13W日光燈,反而讓人比較有感覺,知道自己在找什麼樣的商品做替換。

以這一個搜尋的結果來說,一個普通可以替代38W 日光燈管(3100 lm)的LED燈泡要價600元。而目前23W的省電燈泡約在180元左右。

我 在雅虎拍賣中,打入"T8 LED 燈管"(代表取代日光燈管)的關鍵字。這個項目的相關產品則是比E27的產品高價得多,產品價格最低從500起跳到4千多的都有,一般在 1500~1800左右。相較於T8的100元左右,T5的300元左右的售價來看,相當沒有競爭力啊。

做完一次的調查,LED照明的錢景,我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Tips for Hanging a Flat Screen TV Over a Fireplace


Photo: via Ecoustics.com

台灣的氣候其實又濕又冷,但是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提,台灣的冷氣團來臨還是比不上寒帶國家冬日的冰凍寒冷。在倫敦的house會有許多壁爐以及室內暖氣,壁如是真正可以燒炭的那種,而比較普通的flat通常只裝暖器而已。


擷圖自新銳攝影師小徐給我的照片,明明是我房間...XD 壁爐空間被我拿來放東西了,前面有一台白色的小heater,在寒冷的冬天提供乾燥的溫暖。(家裡開暖氣真是太乾燥了,要多喝水~)

台灣裝潢房子的時候,其實沒碰過需要這些暖氣機械設備的CASE,倒是空調系統不可缺,而英國恰恰好反過來,在那邊沒有碰過冷氣。以前住在鄉下Rochester的冬天,為了節省昂貴的瓦斯費,我就買了一台小heater來安裝,(室內暖氣系統是用瓦斯費,小型電器是用電費,而說安裝其實也只是插插頭...) 冬天平均的電費還是得花上80英鎊;倫敦的生活過的比較爽,為了應付動不動零度的氣溫,只好全天開著恆溫系統,預估電費上百英鎊是跑不掉。而暖爐呢?都擺在那邊裝飾用啦!不過有一次去參觀福爾摩斯的住家,那邊就真的是用暖爐燒火,其實非常溫暖,有火光的感覺跟死板的電氣氛圍完全不同啊!


壁爐加上福爾摩斯的煙斗,果然我們是觀光客!


觀光客閃邊,讓真的英國老人家來坐壁爐邊,超有FU!


福爾摩斯房間的壁爐,真的火耶,粉溫暖啊~

回到正題,所以說台灣的壁爐不是常見的設計,以前上班監工的日子也只在某一天母豪宅裡面看過。(業主是歪國人嘛~生活習慣不一樣囉!)不過,壁爐在寒帶國家就很普遍了。而做設計的時候,空間中的主牆通常是壁爐的落腳地,如果是客廳的規劃,有時候問題就來了,到底是要擺電視還是裝壁爐,沒想到今天看到一個設計圖片是把電視掛在壁爐上,第一,會有著主牆立面美學上的比例考量,再者,電視懸掛後的高度與視角,壁爐使用之下產生的熱氣對電器的視覺影響或損壞都是需要好好考量的。雖然我個人覺得在fireplace上面掛一片平面電視是有點瘋狂的作法,不過還是有人會想要擁有這樣的設計。好吧~設計師最喜歡這種挑戰了,以下分享一些從網路學習來的小撇步:


壁爐上方都會擺很多相片或畫作,壁爐裝飾線版用的有點花俏卻不亂,這是英式古典嘛?

Treat it Like Art,電視的方框可以當作一個藝術畫來應對,放對位置,選對size;依據高度的條件,調整視覺上的比例;對於背景牆面需要仔細考量,可以考慮將平面電視延伸出來或加裝厚度讓電視"長出"牆面,用以調整配合觀看的視覺角度。當然,技術上還是要克服如果真正使用壁爐後會產生的影響,一切都在燒火後不會把電視燒掉為前提,要不然最好還是換個地方擺電視啦~XD
...from Canadian House & Home.

同場加映我懷念的貓貓狗狗,天啊~~kiki~小爵~max~~

kiki好乖喔~我比較蠢~


小爵你在想什麼?


回家看到髒髒的可可以後,(平平都是喜歡往外跑,但是台北太髒了!) 都會懷念max柔軟的毛髮...max我好想帶你回家....


新銳攝影師小徐給我的家居照,萊卡廣角鏡頭耶,好可愛的空間感!後面是大爺的兄弟的女朋友masako小姐!

ps.新銳攝影師小徐跟我說最近他是郭采潔的的fans,有沒有長的像郭采潔的人想跟他做朋友的...XDXDXD...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大家都在喊冷的日子,我卻覺得溫度剛剛好,剛剛與老姐去東區逛逛,她穿著四件衣服包括羽絨衣,還是一邊打著哆嗦直喊又冷又凍。我裡面薄薄一件外衣,搭配黑外套,圍個圍巾,覺得台北街頭夜晚好清爽,風吹來是有這麼一點涼,但是氣溫很棒。這樣的話,真的是因為我從倫敦的冬季回到亞熱帶,覺得這個寒流只是倫敦比較暖和的日子嗎?大概是吧~希望我經過一個夏天以後,還是這麼不怕冷...


resource from internet,忘記哪裡來的...XD

最近找到一張很漂亮的倫敦風景照當Msn大頭貼,懷念倫敦的冷空氣但是很清新,懷念兩隻狗與很多人在一起開著暖爐的光陰,懷念街頭到處都是的歐風古建築,懷念便宜與免費的文藝饗宴。懷念過去,不過漸漸適應原本的生活,過年很拼的大掃除,過完年就要很拼的找頭路,這就是人生,要開開心心的順著自己的道路前行。GO!GO!GO!

PS.倫敦的室友們在一月下旬紛紛搬離,聽說KIKI很憂鬱食不下飯,他的爹娘只好買牛排好好安撫他...我說KIKI你會不會吃太好啦...以此為記,好想念一大一小兩隻狗...XD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話說Kengo Kuma最近幫MUJI做了個建築設計,小巧簡單也優雅美觀,傳達出了無印良品的淡雅概念,略帶點禪意。如果要說哪裡特別的話,當然就是裡面的傢俱、擺飾,有的沒有的都來自於MUJI的設計。



窗戶的設計來自於封建時期的房屋(feudal-era tea houses),總是挖空在可以向外看到景致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窗景,很像立體又現實的相框。室內的穿透,有許多別致的設計允許居住者"偷窺"其他空間。以前唸過一個案例,其實房子內部的動線規劃是可以宣告主權性的,可以看到越多空間的地方,通常就是房子主人的領域。所以,我想這個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挺有趣的。

看到房子與室外空間的關連性,不難體現室內所得得到充足的陽光與自然資源,光影之美以及建築材質運用,都會讓人有身處自然的感受。



房子的細部結構可以展現20世紀初期日本的手工藝工業,搭配了整屋的是MUJI簡單卻聰明的設計,實在很讓人賞心悅目,現實中也是非常實際的一個Project。



滿屋子都是MUJI,真想來試試看。(要不然滿屋子HABITAT也不錯啦!!)

all pictures' credit were from Kengo Kuma Houses for Muji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燈光設計一直都是點綴環境氛圍的要素,色調溫不溫暖、燈具造型是否俏皮,都是室內設計裡面會考慮到的因素。最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燈具設計,除了造型特殊之外,運用的材質與科技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公司網站的入口動畫,很簡單卻很可愛有趣。from Ingo Maurer

become a place of communication, a place to share our enthusiasm for light, our love for details and our ardour for another kind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from 慕尼黑某個公共空間的設計案例,傳達出他們的設計理念,燈光除了點亮環境之外,更能夠塑造環境。


純白的翅膀,哎呀讓我聯想到好自在...XD


迷人的造型,雖然對我而言不是用優雅來形容,但是卻很新奇。


花朵綻放,優雅高貴。


燈具會讓人覺得是活生生的creature,真的是相當值得觀賞的作品。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同室友一起看了幾場倫敦的舞台劇,前陣子有剪刀手艾德華,這個月有搞笑版亞瑟王,下個月有聖誕經典胡桃鉗(03年去Boston我還在聖誕節前自己跑去看胡桃鉗哪~真是有夠宅的...)。要回國前的日子平均一個月看一場戲,真希望口袋更深一點,多看個幾場再回家哪!


羅曼蒂克啊~LOVE~LOVE~

剪刀手艾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在倫敦北邊Angel tube station附近的表演廳Sadler's Wells,說是芭蕾舞劇,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現代芭蕾。故事的根基就是剪刀手艾德華這一部電影的故事,不過老實說我還沒有好好看過電影版本,只知道強尼戴普跟瑞妮齊薇格可是靠著這部電影嶄露頭角。這麼熟為人知的電影就不需要敘述情節了,也可能因此,舞台劇不需要台詞就能靠著演員的舞蹈動作、臉部表情就傳達給我主人公的羞澀、孤單、尋找愛等等情感。


男女主角在劇中並非一直甜甜蜜蜜,小鎮中一直有著風雲人物是搭配女主角的,簡稱程咬金!而這張照片是男女主角終於有交集後,談情說愛的夢幻森林場景,很多妖精一起跳舞。


這場雙人舞很唯美浪漫,但是女主角感覺有點壯,艾德華帶著手套只能用手腕抬舉她,感覺好孔武有力喔@_____@

劇末,劇場還灑下滿天雪花,已經隨著劇中主人翁喜怒哀樂,當我看到滿天白茫茫的(假)雪,瞬間熱淚盈框。(←其實那個雪花是泡泡...)這就是舞台劇的魅力,永遠可以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內,忘記生活週遭的煩惱,盡情的浸淫在歌舞畫面裡一同歡笑或哭泣。得到的心靈轉換或洗滌真是超級開心!

最後還有個買票小花絮,因為室友的老公借了我一張學生證,頭髮長度相似的我們兩個,就算查票員對了很久還是分辨不出亞洲人到底哪裡長的不一樣,整個很開心的買到15英鎊的學生票啦!又要再一次稱讚住倫敦的好處,總是不用花很大的代價就有很多文藝饗宴(←雖然有點偷吃步)。已經找到這一部老電影了,改天來看看!


還沒下檔,可以去看看喔!!

註記:這個導演很受室友推崇,有一齣全部都是男生演的天鵝湖也是出自他手,全部都男生當然就是一堆Gay天鵝在卿卿我我,非常的特別,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
圖片來源及鏈結 Sadler's Wells London Dance House


Sorry, couldn't find any translation Please support us by using Babylon search engine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ifton Interiors的網站看到他的新作品,很當代的室內設計,我想這個室內設計案結合了結構、家具、傢飾的元素。建築、室內、庭院景觀通通都包含了,算是很完整的一個案子。整個設計案中,我最喜歡的是紀錄設計的施工過程,想起唸書以前的工作生涯,畫完圖以後就非常期待跑工地。參與拆除清運、水電、泥作、木工、油漆、清潔、家具傢飾採購種種環節都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換句話說,就是從零到有的一系列物理空間變化,雖然房子不是自己的,可是好歹也是自己捏拔成型。回國以後還是想做室內設計,"獨立作業"大概還需要多年的磨練吧...


沙發角落增加半片鏡子,增加視覺空間的延伸感。


起居室戶外滿是綠意,用吊椅來作為焦點傢俱的確很有味道。


燈飾會成為一個空間中的發光焦點,廁所的壁紙也是一絕。






雖然看不清楚,但總覺得空間裡面有許多零碎的崁燈,浴缸旁、樓梯間、臥室天花。不過不至於零碎,反而像是一種特色,只不過耗費能源是崁燈的缺點,請酌量使用。


相對於地與壁的簡潔,天花線版造型卻花俏許多。(對我而言,是有點太過了...)


空間尺度要大,才有辦法在床尾擺一張長椅哪!不知道去哪邊找來與壁紙花紋一致的抱枕,我也想要一個。

傢俱看起來都好貴唷,不過台灣的工廠仿造功力一流,真不知該稱讚還是無言,畢竟好的設計成本是很高的,不該獎勵的抄襲變成普遍現象,不過這就是事實。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Foster + Partners and Aston Martin 贏得了Transport for London 為倫敦新公車舉辦的創新改造比賽,計概念為: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ccessible, convivial and reinvents a much-loved symbol of London for the modern era. 倫敦的ICON: BUS曾以鮮紅色的車體在2008北京奧運閉幕式大展鋒頭,就算只是來倫敦旅遊,滿街大紅到處竄流的影像也一定不陌生。



說起倫敦的交通,大概可分成四種,train、tube、couch(bus)、DLR。除了巴士之外,其他交通工具都是旅行者掌控時間路途的較佳選擇,路線都是來回的循環,就算過站也可以隨意回頭。但是BUS的設站可不是那種做錯車,到馬路對面就可以搭回去的,所以來英國一年多,我始終沒有搭公車的習慣。

不過自從搬來倫敦,就發現只要了解公車路線的基礎運行,其實搭著公車看市景是最佳選擇,悠閒又可觀光。雖然公車緩慢,倫敦交通也是惡名昭彰的擁擠(特指上下班),但是卻是便宜而且難忘的記憶。

這次建築團隊Foster + Partners 撈過界去參加BUS的設計徵選,反正設計的研究方法都是同質的,調查乘客與司機的意見,考量材質以及倫敦的都市紋理、歷史脈絡、城市環境以及街道景觀。新的設計結果出來,與我們熟知的倫敦巴士意象相差不遠,不過卻多了現代未來感以及功能性的進化。外觀,燈光設計與木質地板都表達出溫暖以及傳輸的公車服務內涵。


這條倫敦的名牌街是我最近常逛的地方,但是都空手而回,心酸酸...


最為繁忙的皮卡德利圓環,真是大紅小紅滿街跑,一點都沒有誇張,雙層的高度還滿有存在感的。


這張合成真是有點誇張了,還有跑車滿街跑咧...小黃瓜前面應該是沒有公車站牌的呀!


內視圖,還有車頂是太陽能板概念真是不錯,有省油的效果嗎?

公車的內裝其實都不盡相同,有單邊雙門上下車,也有三節車體雙邊多門上下車,為了方便輪椅上下,有些公車還會有類似起重機的設備,真是相當注重人權與使用的國家。要是在台灣,應該是扛輪椅扛到翻吧!

above pictures from Bustler: Foster + Partners with Aston Martin Win Design Competition for London’s New Bus


比賽的平面宣傳 credit from a new bus for London

相信很快就會看到新公車上路,畢竟2012年是倫敦的奧運年,英國政府可是為了打造新倫敦花了不少努力咧!(不過,確定不會像北京奧運那樣的砸錢...)

延伸閱讀
King of the road?
All aboard! Mayor announces new London Routemaster bus designers

下文為轉載文章

伦敦新双层公交车(Routemaster)设计竞赛结果
來自 Design Corner Hi-iD 著


8月8号的开幕式上,Boris Johnson 那一头蓬松的金发、开放的肚子、休闲的步伐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小贝常见到,这样的市长对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卫报观察家关于建筑及设计最近有一篇文章,相当于是对2008的一个总结,叫做“Hail the New Modesty”,新谦虚的欢呼,列出了一个 Top 10,其中包括 BMW Welt,Fiat 500,Mac Air 等,也包含两个人物,一个是宣称自己的设计是多余的,我们熟悉的 Philippe Starck,另外一个就是 Boris Johnson,因为他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市长。除了Top 10 还有三个特别奖项,其中有一个 Lost cause award (注定失败奖)颁给了奥运遗产(The Olympics ‘legacy’),看来北京给伦敦的压力是太大了点。

提 Boris Johnson 和这个双层公交车设计竞赛并不只是因为 Boris Johnson 作为市长宣布了结果,实际上这个比赛就是他搞的。因为这是他竞选市长时作出的一个重大承诺,既将代表伦敦标志之一的 Routemaster 双层公交车改代换新,并替换掉现在伦敦的那些 bendy bus (铰接式公交车),这种双节公交车容客量大但又有体型大拖慢交通等问题,是一个争议很多的话题。

保守的伦敦和日新月异的北京完全不同,他们的地铁标志用了100年了也不愿换,还有电话亭以及这个 Routemaster 公交车都成为伦敦的一个标志,搞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中国人到伦敦就像寻古一样。

我们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伦敦8分钟中看到了伦敦双层公交车,但这辆是现代的伦敦双层公交车,并不是我们作为伦敦标志之一的 Routemaster,在下图可以看到它俩以及铰接式公交车碰头的场景。


背身而去的是现代的伦敦双层公交车,远处的是铰接式公交车,迎面而来的就是 Routemaster。

Routemaster 并没有完全退役,它在伦敦中心的两条伦敦遗产路线上还在服务着,多数的 Routemaster 在2005年就退出舞台,在2004年的7月25号,它过完了50岁的生日。

Routemaster 来自AEC(Associated Equipment Company)公司在1954年首次公开亮相,总共生产了2876辆,目前尚存的数量大概有1000左右。Routemaster 是在1947-1956年间,由 A. A. Durant 和 Colin Curtis 带领的团队研发制造,车身设计由 Douglas Scott 完成。设计的理念是生产一辆轻质的车,这样可以更省能耗,易于使用,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易于维修。结果的 Routemaster 可以搭乘64人,而同重量的当时的公交车载人人数是56位。 Routemaster 使用了二战其中航空领域中的铝合金技术,除了轻质外,Routemaster 还带来了独立悬挂,这在公交车上还是首次,同样在公车上首次引入的还有助力转向、全自动变速箱、液压止动,提高了操作性能。Routemaster 是同 London Transport 合作的,所以全新的车基本服务于 London Transport 公司,Routemaster 也成为了伦敦城市的标志。

上世纪70年代很多公交路线都转向单人运营,以及更现代化,加上其他原因,Routemaster 也慢慢在路面上减少,80年代一些回收的 Routemaster 被一些公司购买当作旅游观光车,Routemaster 1968年停产后稳定服务了15年,1982年由于火因开始回收,其中先前部分被报废,后来被改造。

伦敦的前市长 Ken Livingstone 在首次竞选的时候说过,只有傻儿才会驱走 Routemaster,但是在二次当选时还是将它退幕。

Routemaster 登车面高,又要售票员等等问题是不能和现在交通相接,但是不仅伦敦人,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认为 Routemaster 有人文味道,这样有文人气质的 Boris Johnson 决心将其重新带回伦敦。但要售票员怎么办,Boris 建议伦敦社区警察上。

Boris 当选市长后如约举行了一个设计竞赛,头等的奖金为25000英镑,12月19号选出了获奖者,就是下面的两个设计,它们将会转到公共汽车生产公司,预计2011年样车上街。

来自 Capoco Design 的获奖设计,Capoco Design 从事设计就是公交车的设计,在2007年 Autocar 杂志就让其重新设计过 Routemaster。这个设计继承了 Routemaster 的一些特征语言,比如进气栅,开放的尾部平台,也是引擎前置,同时也为有障碍人士提供了一个独立的门,更有效的能耗,以及更现代的线条。


Aston Martin 和 Foster and Partners 的合作设计,更加明亮,全围的玻璃窗,车顶是太阳能电板,木质的内饰等。同时也继承了 Routemaster 的特征,因为它还得是一辆现代版的 Routemaster。


包包瓜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